12月 02, 2020

12月 02, 2020

身處內憂外患的過動兒父母


本圖片由Dayron Villaverde在Pixabay上發佈Image by Dayron Villaverde from Pixabay


4歲多的我兒可能因年紀小,在兒童心智科的評估報告書中,並未提到確診過動等字眼,但有提到個性較急躁,需做衝動控制治療及注意力治療。


我兒是第一胎,所以沒什麼比較基準,只覺得兒子真是不好帶,從小就像勁量電池,精力旺盛,也沒什麽晚上八點多睡到第二天早上八點的美事,常常都是晚上他要在床上躺很久,偶爾甚至過12點才會睡著。


上幼兒園後,開始聽老師提到他不愛排隊,較容易和同學起衝突。因此也帶著他去上衝動控制和注意力的早療課,並開始上網查過動的資訊,越看越覺得我兒還真是有過動的傾向。然後也加入了FB的過動兒父母社團,想多了解相關資訊,因此看到了許多過動兒父母的辛酸血淚史。


過動兒的父母有不少因長期的壓力而需看身心科,內憂已有過動兒本身就很難帶,體力充沛且行為常讓人覺得煩不甚煩,有了二胎妹妹後,我才比較了解原來一般小孩通常是什麼樣子。外患則是因為過動兒常會和同學起衝突,時不時就要向同學家長賠罪,常常要聽老師說孩子今天在學校又做了什麽不好的事,有的媽媽可能還要被長輩或豬隊友說,妳怎麽把孩子教成這個樣子。


我們還沒到這個地步,但既然看到這些前車之鑑,就是盡力帶孩子去早療,自己也補充過動兒知識,趕快調整好,以免日後問題更多。但其實也初步感受到一些了,因為現在也會聽幼兒園老師說今天孩子發生的狀況,然後我們討論作法,去早療時也跟治療師報告情況,聽治療師建議,三方合作。我也是努力想要降低他與同儕衝突的機率,但做了很多卻仍是會與同儕衝突也會心累。


我才剛開始而已,而且孩子還小,一些資深過動兒父母的壓力已然可想像了。有時會想有什麽方式可改善呢?比如過動兒最好時刻有人盯著,才不會做出傷害同學的事,但教育現況人力不允許啊!所以好像有些過動兒媽媽會去學校當志工媽媽,既可稍微盯著孩子,又能與老師同學打好關係,但若是經濟及人力不允許的家庭又該怎麼辦呢?我家是還可以,我計畫等妹妹明年去上學後,可試著去擔任志工媽媽看看。


在過動兒父母社團裡,有時貼文會把過動兒簡稱為過兒,讓我想到過兒的媽媽們可能還需當個小女,對於身邊的種種抱怨,該處理的要積極處理,處理完了或不需處理的就好好放空,別把負面情緒留心裡,這樣才能長久撐下去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