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30, 2021

8月 30, 2021

「心身物外」1-文青爸的整理分類法

這幾個週末帶著小孩一起整理家裡的玩具還有雜物,自己歸納出一個整理的分類法,提供給各位參考。

開始整理前,一直有個疑問:

居家環境要如何整理才會符合需求?


YouTube上搜尋瀏覽關於居住整理的分享影片,有句話聽到很有感覺---

整理過的居家環境應該可以伸手觸及、方便使用。


首先我把『伸手觸及、方便使用』作了以下四種分類(註1)。


1、心(Mind):內心思緒。

   我的作法:沉澱下來,用心去想像在自己完全整理過的居家環境生活是什麼狀態?


2、身(Body):身體儀容。

   我的作法:確認各種生活情境,身體應該表現的舉止、表情以及穿著。

 

3、物(Object):物品事務。

   我的作法:列舉出便於使用於各種事務的物品,並在居家空間中,整理出對應的物品包。


4、外(Environment):外界環境。

   我的作法:找出影響生活情境及氣氛的環境因子,

      自然因子有地面的舒適、濕度、空氣流通、燈光明暗及適宜的溫度。

      人為因子則有背景聲音、氣味、時程節奏等等。


為了便於記憶,我把首字縮寫成四字成語就是「心身物外」或是「心物身外」,英文首字母縮寫則是「MOBE」。


透過由內而外的四個階段,也希望自己每天清晨起床到出門上班的這段時間可以養成秩序與規律。

我個人的實踐經驗,其中最不容易整理的是「內心思緒」的部分,因為「身體儀容」、「物品事情」、「外界環境」都是有形的,家人容易感受並給予建議及指教,而內心思緒是無形的,家人僅能夠過言語及行動來了解我的內心思緒,這往往與自己真正的想法是有一定落差的。有機會再另外寫文章與各位分享我的一日整理流程以及心得。


隨著每個人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晨起流程都有不同,當然各位也可以靈活調動各階段順序喔!


1:分類方式參考了《人生減壓的思緒清理術》一書的大綱。


以上的分類方式是透過整理的屬性區分為內心、身體、事物、外界等四個象限;

透過整理的流程可以區分為整理、收納、清掃、使用等四項序列;

透過整理的脈絡可以區分為心理、生理、物理、常理等四種紋理。


把以上的文字化成圖表,我是以四個共點圓來顯示,如下圖一


圖一




看了以上的圖,你想到了什麼呢?


我不禁聯想到:


不倒翁(如圖二)


及俄羅斯娃娃(可由小至大一個個套進去,如圖三)



和達文西的素描作《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圖四)




實例1不倒翁:

透過左右晃動的律動表現清掃、使用動作的平衡關係。

只使用,不清掃,會讓使用狀態越來越遲鈍,最後停擺;

只清掃,不使用,會讓清掃價值越來越凝固,成為老梗。

需要邊使用邊清掃,才會展現不倒的心念。


實例2俄羅斯娃娃:

透過套組娃娃來變大變小表現整理、收納的動作。

把娃娃由大到小取出並陳列來表現整理的手法,

把娃娃由小到大疊合成為一尊來表現收納的手法,

看似有很多尊,其實是有同一個外型與構造。

整理和收納的關係也是如此,同類相似,彼此相關。


實例3: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

透過人在時鐘的圓形中,以四肢作為指針整合四種序列(整理、收納、清掃、使用)的流程。

透過四個同心圓來表現心身物外的四種分類屬性。


這是我自己覺得實踐起來感覺很不錯的整理分類法,透過整理人與四種屬性之間的關係性,可以讓自己到任何場所,都能夠成為生活圈,因為生活是才存在於自己所在之處。


以上是分享給大家的整理術心得,期待下篇文章再和大家介紹關於更多我的整理術的實踐心得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