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戰爭、難民有關的繪本不是很多,看到這本書時覺得還算適合講給學齡前孩子聽。用一位七歲蘇丹女孩的視角,經歷一趟從蘇丹到法國北部的難民之旅,中間穿插一些情節,簡單的代入難民們常遇到的問題,或常經歷的生活,讓孩子能跟著書中的女孩感受難民所經歷的心境及生活。
這本書獲得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文學獎,原作應是法文繪本,畫風也有法國繪本的感覺,繪者兒時曾與在落後地區擔任醫生的父親旅居非洲,並曾出版在法國暢銷十幾年的經典兒童系列繪本。
封面是小難民塔莉亞站在有著家鄉建築圖案的行李箱,撐著看來隨時會斷的細竿子,划向一處海岸邊建築的畫面,呼應書中故事,塔莉亞和家人從蘇丹經埃及、穿越地中海來到義大利,再前往法國北部的旅程。
塔莉亞和父親、懷孕的母親及哥哥四人原本住在蘇丹的大城市中,某天連好朋友及爺爺都來不及說再見,一家四口就必需馬上坐車到埃及,到埃及後又換坐卡車和其他旅客一起穿越沙漠,車程中孩子們仍會天真的玩耍。
終於到達了海邊,塔莉亞的哥哥卻在上船前走散了,一家雖驚慌,但卻只能先上船,期盼哥哥有搭到別的船,能在海的另一端相見。
海上旅程中,媽媽生了一個小女嬰。終於抵達義大利,爸爸想要找哥哥,卻聽人說有些船隻翻了船。他們先往法國巴黎,因爲那裡有認識的人,後來又聽人建議法國北部有個很大的營地,有許多孤兒在那,或許能找到哥哥,於是又搭火車舉家前往法國北部。
在法國北部的臨時居所中,塔莉亞又交到了好朋友,好朋友一家常會在夜晚冒險去高速公路,試著攀上開往英國的卡車,去找住英國的舅舅。某天好朋友家空無一人,塔莉亞內心祝福她能順利抵達英國,但也有點難過需獨自去上學了。畫風轉到在營地裡有好多不同國家的人一起生活、彼此幫忙,塔莉亞的父親也常會去政府辦公室看看身份證是否下來了;這頁畫面有許多不同服飾特色的婦女一起洗衣、顧孩子,也讓我印象深刻。
下一頁就轉成驚悚的在回家路上遇到了一群男孩,甚至其中一個還跑去抓塔莉亞,這頁也讓我心臟跟著揪了一下,不過最後則是這個抓塔莉亞的男孩原來就是她走失的哥哥,他認出了塔莉亞才去叫她追她的,於是全家又再度團聚,是溫馨的結局。
感想
看完這本書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猜測書中所提到的法國北部營地可能是法國加萊營地,加萊是法國北部離英國最近的一個地方,在那的許多難民都想從法國加萊偷渡前往英國,理由是有親人在英國,及在法國的就業待遇不好,只會英語不會法語等因素。
加萊營地是少數發展成近乎一個小城鎮的難民臨時居所,還建了許多餐廳、商店、清真寺等,不過因為法國政府發現那裡已開始成為一些犯罪、賣淫等集團的溫床,且也常爆發難民衝突,因此已在2016年10月拆除。
這本《小難民塔莉亞》很合宜地用小女孩的視角,帶著孩子在書中走了一趟難民經歷各個國家的旅程,並把一些難民生活中常會發生,且實際上是很可怕的狀況,用溫馨的角度來帶入,例如塔莉亞的哥哥走失了,在現實中常發生,但多半是找不回來,且的確有時候可能已跟著沉船沉沒,但書中讓哥哥在最後能認出塔莉亞而團圓。
加萊難民常想偷渡到英國,都是冒著生命風險的,有的是躲在卡車冷凍櫃一兩個小時,有的是和一大群人坐在很小的橡皮艇渡海前往;本書是以塔莉亞的好朋友一家會在夜晚攀卡車來帶過,更強調塔莉亞與朋友間的感情來講述。
加萊營地其實是偶會爆發不同種族難民間的衝突,但書中是用認識不同國家的人,學會不同國家語言,婦女們互相幫忙的正面角度來闡述。
後來塔莉亞遇到一群男孩很害怕,這也稍微呈現了加萊營地的性犯罪問題,曾有法國電視台女翻譯去採訪卻被難民性侵的新聞,更何況是在那裡日夜生活的弱勢女孩兒,另外還有人蛇集團利用難民想去英國的心理,對她們的性剝削問題。不過書中最後以抓住塔莉亞的男孩其實是走失的哥哥認出了她,而做了一個團圓的結尾。
作者合宜地用正面的角度帶到難民生活的困境,可以讓孩子稍稍體會,又不會太殘酷地呈現,內容也沒走很深寓意的路線(註:比如另一本繪本:戰爭來的那一天,用椅子的新聞而衍生的繪本,覺得對學齡前孩子有點難解釋。)這本書蠻適合介紹給學齡前孩子,讓他們能開始接觸國際議題,並看看自己舒適圈以外的世界。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